一、台灣風
二、民俗性
三、歌 謠
昔日教育尚未普及,民謠兼具有教育的功能,尤其是舊農業社會,從事職業彈唱的『歌仔先』,他們所推銷的『歌仔簿』不只為民眾提供娛樂,更能使人們認識些許文字,明白我國大略史蹟,瞭解忠孝節義及立身向善的道理。民謠之於民間,有其潛移默化,寓教於樂的功能。
B.『恆春民謠』
恆春民謠的形成:大約明末清初,一小群閩南壯丁由閩南輾轉經澎湖、台南、高雄來到恆春墾荒討生活, ( 燒木炭、種地瓜、種甘蔗 … 等, ) 每當夕陽西下,群鳥歸巢,翹首西望,心中油然思念起家鄉父、母、妻、子,口中情不自禁的哼出一些曲調來,這些曲調也許是自創,或許是家鄉完整小曲或片段,配上即興歌詞,大夥兒認為好聽,慢慢傳開,流傳於恆春地界,包含楓港、車城、恆春、滿州,稱為恆春民謠。目前有跡可循。

D.『陳達與恆春調』
聽陳達彈起月琴,唱起「牛尾擺」、「思想起」、「四季春」、「台東調」,歌聲傳達著淒切、憂鬱,八十年前的南台灣,恆春娛樂-民歌演唱。因為右眼患了眼疾,所以恆春人喚陳達為「紅目達仔」。雖然每次在不同的地方演唱,都獲得聽眾金錢的饋贈,陳達卻從未夢想過做一個職業的藝人,而情願做水泥工、打石工、木炭工、看牛工,或是做收割甘蔗和稻穀的打雜工作。對陳達來說,村子裡的人在聆聽完他的歌聲後的熱烈喝采,就是他最甜美的回憶了。
聽陳達彈起月琴,唱起「牛尾擺」、「思想起」、「四季春」、「台東調」,歌聲傳達著淒切、憂鬱,八十年前的南台灣,恆春娛樂-民歌演唱。因為右眼患了眼疾,所以恆春人喚陳達為「紅目達仔」。雖然每次在不同的地方演唱,都獲得聽眾金錢的饋贈,陳達卻從未夢想過做一個職業的藝人,而情願做水泥工、打石工、木炭工、看牛工,或是做收割甘蔗和稻穀的打雜工作。對陳達來說,村子裡的人在聆聽完他的歌聲後的熱烈喝采,就是他最甜美的回憶了。
E.『創作音樂與流行音樂』 
音樂工業將音樂普及,卻將文化消費成為一種疏離的個人化過程,音樂製造者及其消費者之間並沒有任何真正的關連,音樂的目的也由自發性的創作,轉變成被動的迎合聽眾口味,音樂被歸位為娛樂目的。因此藝術性的音樂回到具有促進思考學習的功能

音樂工業將音樂普及,卻將文化消費成為一種疏離的個人化過程,音樂製造者及其消費者之間並沒有任何真正的關連,音樂的目的也由自發性的創作,轉變成被動的迎合聽眾口味,音樂被歸位為娛樂目的。因此藝術性的音樂回到具有促進思考學習的功能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